贵州生活网

尘封在历史深处的侠士:魏晋四大侠

侠客是在我国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一群人,但在历史上出现过的侠客也大多数籍籍无名,并没有留下多少痕迹,今后几期我们就通过他们留下一些蛛丝马迹去探寻这样一群人。

在我国古代的历史典籍中对于侠客的记载是很少的,特别是在官修史书中几乎没有对侠客这一特殊人群的记载。因为这群人既不是庙堂之上的高官,即便是在江湖之远这些人也不符合官方仁孝的道德标准。司马迁在《史记》中也提到,对于先秦上那些布衣之侠的生平及事迹都没有记载,以为是一大憾事,而司马迁所做的游侠列传中的人物也大多是在秦汉时期,以前的都没有记载。而且在司马迁和班固之后的史学家对于侠客这一群体再也没有单独列传。

尘封在历史深处的侠士:魏晋四大侠

今天我们要说的是魏晋时期的侠客,号称魏晋四大侠,分别是孙宾硕、祝公道、杨阿若、鲍出。

搞榜单,将人物分类这事似乎是人类的天性,总喜欢在某个领域内搞一个榜单,唐宋八大家、竹林七贤、江南四大才子之类的。魏晋四大侠这份榜单是曹魏时期的鱼豢搞出来的,鱼豢是曹魏时期的官员,出生年月现在还有待考证,他写出了一本书叫《魏略》,主要记录三国时期魏国的事情,这本书现在早已经失传,留下了的都是只言片语,但是在这只言片语中就有一卷称为《勇侠传》记录上面四位大侠。今天就介绍一下其中的一位祝公道。

尘封在历史深处的侠士:魏晋四大侠

相对于其他几位侠客,祝大侠的史料相对多一些,他也是为数不多出现在正史中的侠客,之所以他出现在《三国志》中是因为他救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贾逵。

贾逵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他是曹魏时期的名臣,对于曹魏政权可谓是鞠躬尽瘁,对于魏国的政权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在建安七年,贾逵是绛邑县的县长,当时的袁尚政权派遣郭援联络匈奴人攻打绛邑县,城破之后贾逵被俘。当时的绛邑对贾逵非常的尊重,郭援忌惮贾逵在当地的威望并没有杀掉他,而是把他关押起来。郭援把贾逵放在一个土窖中,用车轮盖住窖口,并派人看守。贾逵纵声长叹:

"此间无健儿邪,而当使义士死此中乎?"

祝公道听闻这句话后,虽然他与贾逵素不相识,但是冒着生命危险救下贾逵,并把他送出城。此期间贾逵要问祝公道的姓名,祝公道未发一言,把贾逵送到安全的地方之后转身就走。

以身犯险救出贾逵,不发一语而去,这也是祝公道侠名的来源。

《三国志》之所以记载这件事首先是因为贾逵对魏国的贡献确实很大,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贾逵有一个儿子贾充,贾充就没有他老父亲的忠心,投靠了司马氏并亲手杀掉了魏帝曹髦,为当世人所不齿。当然如果祝公道没有救贾逵,也就不会有后来的贾充杀曹髦,历史可能就是另外一番景象。

尘封在历史深处的侠士:魏晋四大侠

祝公道救人的事并不稀奇,但凡有正义感或者是有一些血气之勇的人都能做的出来,称他为侠客而不是勇士的原因是他在救人之后不发一语而去。可以想象这个场景,一位侠客救人之后"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是何等的洒脱,单单是这个画面就有一种沁人心肺的美感。

名利二字圈住了俗世中绝大多数的人,不图利这一关好过,但是不图名这一点实难做到。特别是对于古人来说对于"名节"这事更是特别看重,"留取丹心照汗青"固然伟大,但即便是没有竹简上的一行字依然会义无反顾的去做应该做的事,真正能把名利抛诸脑后,追寻自己所认同的价值的人都是值得尊重的,值得被人铭记的,侠客就是这样一群人。

本文作者:书包里的手机(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96620785290707469/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